武丁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如何评价商朝武丁功绩
武丁(约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子姓,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共在位59年,“武丁”是他死后获得的庙号,殷末又追谥庙号为“高宗”,但在殷墟卜辞中没有该庙号。他是商王敛(小乙)之子,商王旬(盘庚)、商王颂(小辛)的侄子。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开创盛世
武丁年幼时,父亲不让他留在王室里,而是让他到民间游历,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武丁隐瞒了自己的王室身份,不仅学会了各种劳作,更重要的是深切了解了民间的疾苦。相传他即位时“三年不语”,每天上朝,只听朝臣们念念叨叨,就是不说话,大臣们一个个都很害怕。其实,他意在摆脱佞臣的左右,寻找适当的机会,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恢复大商帝国的繁荣。后来,他设一妙计:一天上朝时他突然睡着了,还发出轻微的鼾声,大臣们谁也不敢叫醒他。一会儿,他伸个懒腰揉揉眼睛说:先王成汤给他托了一个梦,说上帝将派遣重臣辅佐国是。他让画师按照他描述的样子画出像来,到各地去寻找。终于,得到了他在民间结识的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此后,商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政治
①封官
对新的领土,或直接封给征伐的将领等,如象雀就被封为“雀侯”;或封当地臣服的氏族方国首领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个,伯有近四十个,数量不少,这一方面也可说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国何其多。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国,对王朝不仅有贡纳义务,还经常奉命征伐,象仓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②联姻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
甲骨文中常能见到商王族与氏族、方国联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过征伐使之臣服,然后再联姻,或娶诸侯之女为妃,或将王室之女嫁于侯伯等。这对巩固商与诸侯的关系,加强国家一统的力度,还是颇有成效。纵观中外历史,联姻都是国与国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
③筑城
在征服的地方建筑城邑,后可能再武装殖民,甲骨文中就常有“在麓北东作邑于之”此类的记载,这是对统治新的疆域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当时,商四周的氏族方国不少还处于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阶段,武丁此举,实际上也算是在这些地区播撒文明的种子。
军事
武丁鉴于朔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朝西北边安全,于是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朔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①对土方之战
卜辞记载有一次土方曾入侵商朝北部附属小国沚,沚君只好派人向武丁求救,五日之内连续报告好几次,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与土方的战争最后以商朝的胜利而结束,在武丁以后的卜辞中已不见土方的名字。
②对鬼方之战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个游牧民族,是后来强大的匈奴民族的祖先,武丁时期对鬼方的战争进行的特别激烈,持续时间也很长,前后达上年之久,最后以商朝胜利而告终,不过,从以后匈奴的发展来看,武丁只是暂时将鬼方驱赶而解除它对商朝北部的威胁,并没有彻底击溃。
③对羌方之战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个部落,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地广人众,十分强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落是北羌和马羌,他们与商朝的关系和战不定,卜辞记载,武丁对羌方的战争,一次就曾调动一万三千人,商朝人俘获的羌方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生产者,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绝大多数,都在商王频繁地祭祀中充当敬献给神灵的牺牲。
历史评价
晏婴《晏子春秋》:“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
孟子《孟子》:“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司马迁《史记》:①“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②“武丁得说,乃称
商朝纣王衰败的原因是什么?我到商朝当纣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商纣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商朝是较为古老的朝代,作为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很多人对商纣王的印象还停留在《封神榜》里。在传统的史学记载里,纣王是一个沉迷于酒色的暴君,他和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一起,合称为“桀纣”。虽然近代有很多人为纣王“洗白”,但纣王骄奢淫逸的标签是无法抹去的。其实,从纣王刚登基时,他的叔叔箕子便预感到商朝的灭亡。
距今约3000多年前,约公元前1076年,商朝第30位帝王帝乙驾崩。驾崩前,帝乙曾想立自己的长子微子启为太子。但大臣们认为微子启虽然是长子,但生母地位低下,不适合做储君。最终,帝乙立幼子帝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
《史记·殷本纪》记载: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纣王身材魁梧,武力过人,能够徒手杀死猛兽。《史记正义》说纣王能够“倒拽九牛”,可见其力气之大。纣王登基后,认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天下人之上,于是拒绝接受任何人的劝谏,他喜欢大臣们不断地赞美自己。久而久之,逐渐失去自我。
因为他是嫡子出身,和他的庶出哥哥们不同的是,纣王从小便喜欢穿华丽的衣着,喜欢饮美酒,更喜欢女色。但小时候有父亲管束,他还不敢太放肆。
登基后,纣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纣王建立酒池肉林,整日让美人相陪,在其间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谁敢提出反对意见,便立即将他诛杀。
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
用严苛的刑罚来对待自己的百姓,整日只顾寻欢作乐,这样的帝王,焉能不亡国。纣王的叔叔箕子,从一开始便预见了亡国的可能。
原来,纣王刚刚登基时,为了拉拢朝中的老臣,邀请自己的叔叔箕子来宫中一起吃饭。箕子是帝乙的亲弟弟,为人简朴,爱民如子,和微子启、比干二人,合称“殷末三贤”。箕子入宫后,纣王留叔叔一起吃饭。刚坐定,箕子看到让他惊讶的一幕,史载:
纣初立,始为象箸。
原来,纣王刚登基,便开始使用象牙筷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象是非洲的,其实,象在中国自古就有。《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的弟弟之所以叫“象”,是因为他的封地有个地名叫“鼻”。虽然商朝之前就有象,但在古老的国度里,要想征服一头大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从古至今,象牙都是极其珍贵的稀罕物。
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惊恐不已,劝谏纣王不要如此奢靡。但纣王哪里肯接受叔叔的劝勉,于是,这场饭局不欢而散。
事后,箕子感叹曰:
“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
意思是:纣王刚登基就暴露了本性,现在使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定不会再用陶瓷的食器,而会改用犀玉做的杯子。用完犀玉杯子,肯定不会吃野菜做的食物,肯定不会穿粗布衣服。等他把天下珍贵之物全部集中到皇宫之中,天下百姓早已无力承受,如此下去,商朝恐怕要灭亡!
接下来,果如箕子所料,纣王的生活越来越奢侈,他建造鹿台、穷奢极欲,加紧剥削天下百姓。为了得到更好的东西,他不停地出兵攻打周边的部落和诸侯,比干、商容等忠臣多次劝谏,反而遭到纣王的冷落。等西伯侯姬昌父子举起义旗,天下百姓群起而相迎,牧野之战后,商朝果然灭亡。
《史记》云:
非先王不相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纣王一步步走向奢靡,最终灭国。然而,多年后,纣王的教训,后人并没有完全吸取。秦二世、隋炀帝、元顺帝……许多商纣王仍然存在。真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 上一篇:商家燃气灶打不着火-讯达电热水器显示水质检测 [2024-12-03]
- 下一篇: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商朝强大吗-乐邦热水器31gt18 [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