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导航 | 反馈投诉
古代15分钟怎么表示-古代一刻钟是20分钟
2024-05-29 05:53:54      点击:
古代15分钟怎么表示?古代一刻钟是20分钟

  你们知道古代,为什么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钟?这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人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需要好好把握这仅有的时光,不然,时间一去不复返,转眼就是一辈子。

  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夜漏未尽一刻”。那么,这里的“一刻”是现在的十五分钟吗?在古代,为什么会用“一刻钟”来表示十五分钟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呢?

  对于“一刻”的含义,肯定是有的,至于,为什么要用“一刻”来表示,就需要从古代的计时工具说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计时的国家,在农耕时代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对时间的计算。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同,计时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在古代,计时器主要有圭表、日晷和漏刻等。

  那么,这些计时器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平卧放置的尺子,表则是垂直放立的标杆,由圭和表组成的器物就是圭表。早在商周时期,圭表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它主要是利用太阳照射出垂直在标竿影子长度的原理,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从而,计算出时间。

  另外,根据圭表测量出日影的变化,还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确定节气。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用来测量冬至日的所在,然后,确定回归年的长短。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其次就是日晷仪:这个计时器又被人们称为“日规”和“日晷”。这个计时器可以说是圭表的进化版,因为,它是从圭表演变出来的。在西汉以前,人们普遍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其实,日晷是由一个石头做成的晷盘和用铜做成的晷针组成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划分出十二个大格子,一个大格子就代表两个小时。在使用日晷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观察日影在晷盘的哪个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日晷和圭表一样,都是通过观察日影来推算时间。

  不过,日晷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晚上和下雨天的时候不能用。为了克服日晷这一缺点,人们就发明了可以在晚上使用的月晷。这样一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推算出时间了。不过,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晷还是月晷,都不可以在阴天或者下雨天使用。

  最后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则是指划有刻度的箭,这是放在漏壶中标注时间的零件。由于,日晷和月晷的缺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漏刻,应运而生了。清朝人对它的评价极高,他们认为古代能够测出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器只有漏刻。

  漏刻又叫作漏壶,实际上,它是一个水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了。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漏刻,民间更是普遍使用。这个在《隋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当年黄帝创漏水的方法,就是为了把白天和黑夜划分开来。

  后来,这一工作由挈壶氏负责,挈壶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员。因为,漏刻一般用铜壶来装水,滴漏来计算时刻,所以,它又被称为“铜壶滴漏”。这种计时器很简单,只要在壶里装水就可以了,水会从壶底的小孔里流出。

  如果,能在一天一夜里滴完了壶中的水,那么,这就是二十四个小时。这个时候,被平均划分在箭刻上的一百个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按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两种漏壶。沉箭漏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一个底部有着小孔的壶和箭刻组成。在使用的时候,壶里的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箭刻也会随着水的减少而下降,以此显示出时间。

  浮箭漏出现的时间比沉箭漏晚,不过,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个则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壶。在使用的时候,播水壶里面的水会通过小孔进到受水壶中,箭刻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显示出时间。

  后来,为了能够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和计时的精确度,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或几个漏水壶。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古人还造出了:香篆钟、灯漏、沙漏、水运仪象台等。古代的人们用圭表判断方向,确定时间和节气,用日晷观察日影计算时间,用观察水位高低的漏壶测量时间... ...这些古老而又简单的计时仪器,无一不在显示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从东汉开始,各朝各代都改革过漏刻制。《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

  古人把这个刻度改成九十六、一百零八或者一百二十等等。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清政府颁布了一部关于时间刻度的法律后,才没有再改动过箭上的刻度。可以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天一百刻正式变为了九十六刻,平均划分下来:一刻就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

  所以,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钟就是来源于这里,并且,这一计时规则至今还在使用。

  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想到的东西人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把它变成现实,古人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沿用至今的东西,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世人也应该学习古人,创造出更多的精华,以供后世
古代60不死就活埋是真的吗?60岁不死就活埋是哪个朝代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传说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为百善之首,为人之根本,孝,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了解的一个历史事实就是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孝道的,孝道是从野蛮习俗中逐渐发展过来的,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老人问题的解决才越来越文明,这也才有了如今我们都所称道的中华传统美德。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什么违反孝道的事情呢?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说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关于“弃老墓,寄死窑”的传说了。相传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因为大兴土木,常年劳民伤财,导致了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下降,以至于出现了粮食不够吃的情况,而当食物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的时候,只能选择牺牲一部分人来减少食物的消耗,因此,没有了劳动价值的花甲老人便成为了被舍弃的那一类人。

  在多人相继进言谈到通过舍弃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来缓解粮食消耗的议题后,皇帝便发布了一条规定,名叫“六十还仓”——凡是上了60岁花甲的老人,一律都要处死,违令者全家都要被处以死刑。而处死年纪上了60岁的老人的方式之一便是活埋,专门修建一个活人墓,形状瓦罐,老人会由家人们送进这个墓穴中,并留下一定的食物,让老人自生自灭,一般多是在食物被吃完之后,老人最后在冰冷的墓穴中受冻挨饿而死,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花甲葬”。

  据说最初这样违反道德的法令发布之时,百姓之中皆哀声怨道,纷纷表示反对,一时间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但是,这毕竟是传说,相关的事情并没有在正史里出现,因此也很难辨认真假。而在传说中,在“六十还仓”的规定被发布下来之后,尽管大多数百姓都认为这样的行为太过违背人性了,但是为了保住家里其他人的性命,迫于皇威,只能乖乖实行,甚至作为牺牲品的老人们也才加入了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愿成为子女的累赘,对子女的抛弃没有怨恨甚至主动参与。在这期间,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实在是不忍心让自己的老父亲在这般年纪还要受这样的苦,但又不敢公开违抗这一法令,于是,他在将父亲送进山上的墓穴之中后,并没有就此舍弃父亲,而是让其暂居在此,之后便悄悄的供养老父亲。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东窗事发,交趾国派使者前来朝拜,并向秦始皇进献了一只奇怪的动物,交趾国使者对秦始皇说道:“若是大国中有人能够认出来这个动物是什么,我们之后便永远向您俯首称臣,两国永不交战。”这个条件一说出来,引得朝廷上下皆一片哗然,但奈何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识得此动物,于是乎,秦始皇便命人画下这只异兽的模样,在全国上下张贴,放出皇榜,并声称若是有人能说出这是何动物将有重赏。这也让那位悄悄供养老父亲的孝子看到了皇榜,他在去给父亲送饭的时候便将此事当作趣事说给了父亲听,还拿了异兽画像给父亲看,没想到,年轻时游走过多地的父亲就去过交趾国,认出了图上的异兽名叫西鼠,尽管体型较大但依旧是怕猫的。

  于是父亲便让儿子抱上一只猫去揭皇榜,儿子被侍从带入大殿后,便将猫拿了出来,西鼠一见到有猫便被吓得四处逃窜,这下谁输谁赢已经非常清楚了,最后交趾国也不得不履行承诺,向秦朝俯首称臣。之后,秦始皇想要赏赐这位揭榜人,但是揭榜人并没有要任何赏赐,而是将自己供养父亲的事情说了出来,并说明此次就是自己的父亲认出了这只异兽,最后直言自己有罪请皇上恕罪,秦始皇听后也十分感慨,并认为人老了后虽然没有了劳动价值,但还是非常有智慧的,于是便下令将“六十还仓”的法令废除掉了。

  关于这个“弃老墓,寄死窑”的传说在中国古代流传得非常广泛,如:江浙一带的《大鼠》,湖北的《斗鼠记》、《八斤猫》、《不杀老人》、《人过花甲》等,而这样的广泛流传并不是在鼓励弃老习俗而是在歌颂放弃“弃老令”的习俗演变。如今,在湖北武当山周边考古发现了许多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也就是传说中的“寄死窑”,证明了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弃老、杀老的习俗,当地如今也依旧流传着关于“六十还仓”的传说,这个制度从建立到放弃的故事,这展现的正是从野蛮到孝道,从弃老到养老、敬老的道

官方首页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订阅RSS | 幸运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