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说的是谁呢?就是张良,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从历史角度看,这就是张良成功所在,但苏轼在《留侯论》论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在于,他放弃了以一击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试探、警诫,“小忍而就大谋”。辅佐帝业也成就了自己。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张良原本是韩国的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可见张良的生活在早期还是比较宽裕的,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只不过后来他们家族没落了。韩国被秦国灭亡,心存故国之痛的张良,有朝一日定报此仇。
机会很快就等来了,秦始皇东巡会经过韩国,张良早已经做好打算,在此之前已差人打好一只百斤的大铁锤,准备刺杀始皇帝。在秦始皇二十九年这天,张良远远看着皇帝的车辇慢慢向他靠近,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行进,在纷乱的人群里,有种紧张的气氛,他的眼睛迅速划过游行队伍,却发现所有马车都是四驾,分不清哪辆是皇帝的。挑了最豪华的车辇下手,里面的人却不是秦始皇,这可让张良意外又沮丧,遗憾错失了刺杀的良机。
张良行刺之举惹怒了始皇帝,张良就成为了头号通缉犯,全国上下都在抓他,此时此刻的他处境十分危险,每天都过得很谨慎,鲜有在公众场合露面。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点的一年,农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张良见时机成熟,也聚众起义,但感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后在行军中遇到刘邦,两人一见如故,便投靠刘邦。与刘邦的不期而遇,既成就了刘邦的帝业,也显示出张良运筹帷幄的头脑眼光。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前206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要与刘邦一决高下。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让他一同潜逃。张良没有背弃刘邦而是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即使鸿门宴杀机重重,但张良还是谨慎而灵活地保护了刘邦的安全。
后刘邦又利用张良的妙计,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下邑之谋”又助刘邦垓下打败项羽,张良的确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一位既有血气之勇,又具深谋远虑的传奇人物。为报亡国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击,差一点要了秦始皇的命;为酬知遇之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为消除刘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计,让太子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而易念顿失。
留侯张良也成为后世智者的代名词,和姜尚并名。
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在后世广为人传诵的却是他那儒子可教、不昧名利、功成身退的强烈人格魅力,德才智勇四绝。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
历史上的长孙无忌是什么样的人?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是兄妹吗
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呢,唐初宰相,文德皇后兄长,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为汉人高氏。
《武媚娘传奇》中长孙无忌剧照
无忌自幼丧父,与母亲妹妹三人借住于舅舅高士廉的府邸,高士廉将其抚养成人,年少时与李世民结为布衣之交,之后高士廉看重李世民谋略出众,遂将侄女嫁于李世民,无忌便成为了李世民的郎舅,二人关系更为密切。
隋朝末年,官逼民反,各地群豪四起,李渊受人举荐在太原起兵反隋,一举攻入关中,此时长孙无忌毛遂自荐,在李渊率兵渡江之时,于长春宫谒见李渊,愿为其效犬马之劳,故而得其重用,辅佐秦王李世民。
自此之后,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成为秦王心腹大将中的一员。在唐朝统一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功绩远远超过太子李健成,朝堂上对太子之位皆议论纷纷,使李健成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遂与齐王李元吉勾结,暗中加害李世民,为斩除李世民的羽翼,其幕僚皆遭到太子与齐王的毒手。房玄龄因此对长孙无忌坦言道:“如今秦王与太子已势不两立,一旦祸患爆发,不仅亲王府成为牺牲品,连国家存亡都会成为问题。倒不如进劝秦王行周公之举,顺应民心,安定邦国。”长孙无忌深思道:“所言与在下不谋而合。”于是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推波助澜下,震惊历史的玄武门之变顺势待发。
长孙无忌是好人吗
长孙无忌名列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自李渊开国起,历仕三朝帝王,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少年结拜之交,更是其心腹,玄武门事变的主要参与者,足见长孙无忌是唐代初期的开国功臣。
长孙无忌剧照
例数历史上功高盖主的权臣元老有哪个是有好下场的,最著名的就是少年康熙智擒鳌拜,因此长孙无忌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的时期就预示了好日子将近,每个年轻气盛的少主对压制其权利的老臣皆会产生逆反心理,就连懦弱的李治也包括在内,废立皇后册封武后一事更使这两位老臣少主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册封武后的事情尘埃落定后,长孙无忌的劫难才算真正的开始了,武后开始着手肃清反对她的势力,长孙无忌当属心头大患,但因其位高权重难以扳倒其势力。
显庆四年,武皇后授意许敬宗将长孙无忌拖入一场天衣无缝的结党营私、谋权篡位的政治骗局之中,足不出户便将实现编造好的供词交于朝堂之上,唐高宗昏庸无能,虽对长孙无忌的案情仍存有疑心,但不经武皇后与许敬宗的轮番进献谗言,未曾当面审问长孙无忌,便降罪削去官职与封邑,流配黔州。三个月后,许敬宗派人前往黔州,逼其自缢。于上元年间平反。
如此下场,从唐朝大历史进程中来评定的话,长孙无忌实为开国功臣,属于好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长孙无忌掌控朝政,有功高盖主之嫌,并非良臣吧。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世人常拿两人做比较。要我说,两个没有可比性,因为他们两人跟李世民的关系不同。亲属远近与才能高低,孰轻孰重真的很难说。长孙皇后在死时曾说不要重用长孙无忌,要保护房玄龄,李世民答应了后者却没有做到前者。
长孙无忌剧照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谋士,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合成房谋杜断,说明房玄龄是李世民的一把好手。房玄龄和李世民是出生入死的兄弟。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自家人,因为长孙无垢嫁李世民为妻。
按官位看,房玄龄在贞观时期从从二品进位到正一品的司空。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司空、司徒,在高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太尉。两人刚认识的时候房玄龄官高,长孙能力稍差。之后长孙逐渐进位。到后期盖过房玄龄,甚至在李世民死后,长孙能对李治指手画脚,后被李治打压。两人政见不同,房玄龄是宰相,多为国家考虑。长孙是国舅,会站在家族的立场上。
在学识为人方面,两人不分伯仲。房玄龄博览群书,善于写文,曾受诏重撰《晋书》。虽然位高权重,却十分谦逊。跟随李世民时,献计献策,不为金银所动,却为人才所喜。后病逝。长孙无忌非常好学,具有才略,为人谨慎。刚开始时,他几乎不掌实权,因此也不争权夺势,最后却利益熏心,自缢而亡。
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是亲兄妹,长孙一族与李家交情极为深厚,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更是情同手足,两家长辈权衡利弊后,欣然结为亲家。
文德皇后剧照
长孙氏十三岁嫁于李世民,李渊执政期间,长孙氏与后宫走动频繁,努力为李世民拉拢势力。玄武门之变当天,长孙氏更是发挥了其仁德的品格,亲自慰问诸将士,稳定人心,助李世民成功夺位。
李世民即位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位居后位,长孙氏一如既往的以贤德著称,并能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政策上的失误,维护忠臣良将。恪守女规,贤良淑德,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殷实皇室子嗣。分别是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氏去世,年仅三十五岁,安葬于唐昭陵,谥号为文德皇后。李世民在其生后常常惦念难以自还,称其为“嘉偶”、“良佐”并建筑观望陵以表怀念。
其兄长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又是外戚,对唐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唐太宗之后,仍然尽忠辅佐唐高宗李治,足见其忠心。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不顾众臣的反对,废黜王皇后,执意册封武媚娘为皇后,而武媚娘心中对反对她的大臣怀恨在心,在其上位之后,当初冒死进谏的领头官员皆遭其报复,褚逐良等人被发配蛮荒之地,但武媚娘心中最为嫉恨的长孙无忌,因其位高权重难以扳倒其势力。
长孙无忌剧照
长孙无忌辅佐三朝君主,自开国以来便立下汗马功劳,又是唐高宗的亲舅舅,想要将其搞垮,十分棘手,没有绝佳的时机只会引火烧身,武媚娘极为清楚这其中的利弊关系。
显庆四年,武皇后授意许敬宗将长孙无忌拖入一场天衣无缝的结党营私、谋权篡位的政治骗局之中,对长孙无忌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在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的过程中,编造假证据,诬告韦季方与长孙无忌同谋,构陷忠臣,夺其权利,以待篡位时机。
唐高宗对一直以来忠心辅佐的舅舅由此行径,极为怀疑,对此结果伤心之余,命许敬宗进行复查。
许敬宗当然不放心上,足不出户便将实现编造好的供词交于朝堂之上,唐高宗昏庸无能,虽对长孙无忌的案情仍存有疑心,但不经武皇后与许敬宗的轮番诬陷,未曾当面审问长孙无忌,便降罪削去官职与封邑,流配黔州。三个月后,许敬宗派人前往黔州,逼
- 上一篇:吕布是不是被曹操杀死的-吕布救过刘备,为什么刘备杀吕布-大森电热水器防电墙哪款好 [2024-10-15]
- 下一篇:历史上的岳飞真的很厉害吗-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岳飞-皇姑欧宝热水器净化水质怎么样 [2024-09-24]